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5/28我們與螺的距離--從人類學看台灣福壽螺問題-- 李玲如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 蔡晏霖

    上完這堂課,我們了解福寿螺來自阿根廷。四十年前,國際間農技團的交流,由不肖商人挾帶私入,以一隻種苗三百元售出。為了投資得利,幾乎是全民運動。不只是台灣,甚至日韓,東南亞各地皆是。其後發覺肉質不佳,原本備受照顧之螺,被拋捨棄之,四處流放,造成大自然與農稻,'大的迫害與损失,變成人們數十年來的魘夢。以宜蘭深溝農田之調查,一分地(約三百坪)就存有二萬隻螺,這是很可怕的數量。加上牠在水裡以鰓呼吸,旱地裡以肺呼吸,在台灣缺乏天敵,繁殖力強,食速驚人。以農藥除之,反是危害原生益種-石田螺與圓田螺 和多數水中生物,破壞大自然生態及食米安全。所以只能以撿拾除之,增加成本負擔。
  台灣稻米以濕地耕種,秧苗成長二十天才插秧,反而提供螺之最佳食源。但日本九州地區,現以旱田直播,加上天侯因素,控制螺數。秧苗五十天成大秧後,速入水退水,此時螺只以雜草為生,反而是除草救星。昔日 日本謂之夢貝之螺.現更名為稻守貝。現在深溝農民,漸次改進種植方式。秧苗五十天後才以大苗插秧機(如日本)種植。另有新興業者收取福壽螺為釣餌,視危機為轉機,轉螺害為生計。期待以上計劃早日完成,可以解除人們心裡的痛與無奈。那麼我們與螺的關係,就不再是敵我二分,糾結不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