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5/6今晚來點不一樣的食農--鄭景仁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杜宏全老師

1.何謂食農?

日本《食育基本法》裡也明確定義,食育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以及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透過各式各樣經驗,學到食物相關的知識和選擇食物的能力,並培育出能實踐健全飲食生活的人。

 

2.日本也希望各學校能夠有自己的廚房,可以供餐提供熱食,並且使用在地食材,地產地銷。此外,學校也會舉辦農村體驗活動,並由學生自己種植、收成、料理農作物,讓學生有完整的食育體驗。

 

3.草莓是薔薇科草莓屬,食用部分假果,不同於大多數水果由子房發育而成,草莓的食用部份是由花托發育而成,人們吃的並非草莓的果實,而是花托在傳播花粉後變大的部分,草莓果實是布滿草莓表面的眾多小點。

 

4.植物根、莖、葉的主要功能:

根:可以吸收水分和養分,也可以抓住土壤,固定植物的身體。

莖:可以輸送水分和養分,也可以支撐植物的身體。

葉:可以蒸散水分:也可以製造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

 

5.當十字花科植物被啃食後,會揮發出特別的氣味,這氣味會吸引紋白蝶的寄生天敵小繭蜂靠近,小繭蜂便會再尋著氣味找到紋白蝶幼蟲並寄生。小蜂要寄生在紋白蝶幼蟲體內也不是件容易事,一般外物(包括卵)進入幼蟲體內後,會有特殊血球將外物包裹住,如此便可隔離外物,避免傷害到幼蟲,但小繭蜂的卵可以打破這個機制,而不被血球包覆住,因此能順利在幼蟲體內孵化並寄生。植物與植食性昆蟲間的攻防機制,似乎沒有結束的一天。


5/6今晚來點不一樣的食農--楊淑蓉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杜宏全老師

        上完杜老師的課後,讓我有一股想要做一日農夫的慾望。才知食農是學種菜及認識作物,這是多麼讓人心動的事!

        原來種空心菜那麼簡單,要吃根的話就種密一點,要吃菜葉部份,就種疏一點;種草莓更是易如反掌,要日照充足,就拿家裡的叉子,打破土、澆水、鬆土,水下去,有呼吸空氣就會長得漂亮,但一定要把土層插破,要向陽,往盆邊栽種。草莓吃種子外面,木瓜、橘子吃裏面。

         更可種馬鈴薯,可搭配蕃茄,兩者都是茄科植物;還可種白玉蘿蔔,搭配烏魚子、生魚片,把餐桌搭配成非常豐盛的饗宴。

         總之上完課,讓我受益良多,還是自己動手做,既乾淨、又衛生,又富有樂趣,還能把餐桌當成一幅畫,擺設點綴,增加美學,何樂不為呢?

      後來更知道原來每道菜都是如此的得來不易,應更加珍惜自己每天所吃到的食物。

      我們也可種毛小孩的最愛:小麥草!

      今天的課程,真是受益良多!


5/6今晚來點不一樣的食農--陳素芬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杜宏全老師

        「小松菜」是一種十字花科的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鈣以及多種礦物質,營養豐富。一般書本、網路或課堂上,多半都會這樣介紹「小松菜」,但一般人往往有聽沒有懂,如果是孩子來看這段文字,腦中更會浮現出許多問號???

什麼叫做十字花科?
要多綠才叫做深綠色蔬菜?
營養豐富該不會很難吃吧?

但是,如果能把教室移動到菜園或更換到農場
 *讓孩子親手觸摸充滿生命力的「小松菜」
 *親眼分辨它的顏色和其它蔬菜有何差別
 *湊近葉面嗅聞它所散發出的獨特氣味
 *聽聽微風吹拂過菜葉所發出的沙沙聲響
 *甚至是親手採摘一些新鮮的小松菜回家料理品嚐
那麼,原本枯燥平面的文字,頓時就會變得立體起來,從原先的「無感教學」轉變成「五感教學」。

這樣的主張,正落實於位在陽明山上的「喜樂屋有機農場」。
 
        隨著人們對食安越來越重視,吃的健康成了生活的重要指標,「食農教育」的概念也逐漸興起,飲食方面不僅要吃的好,更要清楚食物來源,才能培養出健全的飲食素養。
 
        喜樂屋有機農場 杜宏全老師說:食農教育是一種「親手做」的環境教育體驗,透過自己種植、耕作、烹煮來了解食物與環境的關係,自己動手,一次弄懂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碳排放和全球暖化也都與食農教育息息相關,除了能更了解食物的來源與選擇,也可以培養健康飲食新觀念。

        這個新飲食觀,我舉雙手贊成,也樂觀其成,但在寸土寸金的現代化都市,「食農教育」的路途是艱辛的,加油吧!杜老師!


5/6今晚來點不一樣的食農--王富美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杜宏全

食農這幾年好像還蠻夯的,但今天的講師杜老闆卻在此之前就依他自己的方式來經營農場,直到食農興起,才發現原來他一直在做的就是食農教育呀!

針對小學生,大學生,社會人士,設計不同的教育方式,讓不同階段的學員都能享受不一樣的體驗,甚至還讓日本來的專家讚嘆不已。

老師除了分享他農場的活動及經營理念之外,還介紹到日本去參加整套的活動,從中還學習到許多我們從未想過的一些農產品料理方式,回來後還可應用在其農場活動中。 日本活動相當精采,看得讓人心癢癢的,就是這樣的活動才能深入,而非走馬看花。  好想去日本噢

另外老師還分享到德國去拜訪當地農場的經驗,語言雖不是非常通,但一樣的看法卻讓德國農場主人視杜老師為知音,竟然懂他的明白,熱情的帶他逛遍農場,還外帶整大袋的胡蘿蔔一路當零食啃 (不知一大袋啃完,眼睛有無變紅)

今天課程,杜老師還不藏私的教了許多種植的撇步,如怎樣第一次種草莓就上手,空心菜要吃梗或葉,不用煩惱,自己種,愛吃梗的就種密一點,讓它徒長,就有許多梗可吃啦。 抽苔? 沒聽過吧,原來貴鬆鬆的蒜苔就是,我們常吃的花椰菜也是抽苔。

此次收穫最大的就是得知,原來馬鈴薯要在農曆年前種下,溫度低才會結球,難怪幾年前埋了許多馬鈴薯,天真的夢想往後煮咖哩雞就不用再買馬鈴薯了,誰知完全無動靜,忍不住去挖,竟然屍骨無存,一直認為是被老鼠給吃了,今天在此要向被錯怪的鼠輩說聲抱歉啦,只怪自己無知,因為是在非常熱的5月天種下的。

今天課程賺很大,學到了許多,也再次勾起消失許久的農夫魂。


4/29從歷史的觀點來認識台灣水生植物的生態與文化上的重要性--余棼蘭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張文亮老師

台灣四面環海,植物種類多,水生植物搖曳水中美麗多姿。

       日人島田彌市(1884-19711903年畢業於熊本農校後,擔任植物病理學川上瀧彌老師的助理,隨川上來台調查水稻與甘藷的品種。

1908年島田在台中大甲溪沿岸濕地發現大甲藺品種,並提出平埔族的加工製作法。可編製草帽、草蓆、草袋等等,這些製品後來風行一時,賺取外匯,促進台灣經濟發展。

1910年他在大屯山海邊發現紫菫。

       台灣當時野外調查植物非常辛苦,交通不便,氣候潮濕,採集植物、製作標本不易,他克服萬難,努力達成目標。

       1911年他在桃園新竹邊界山谷,發現食蟲植物寬葉毛氈苔與長葉茅膏菜。

1915年在新埔發現台灣萍蓬草。1917年在斗六發現大安水蓑衣,在台北芝山岩發現紫蘇。他不斷的分享發現,讓人知道台灣植物的多樣。

       1921年他升任新竹農業課股長,致力改善農耕環境,新竹風大要先減低風害,就在海濱種木麻黃當防風林,抗風防沙。他鼓勵種固氮的 花生,可榨花生油增加收入。

       他發現新竹原生種蓪草,能生產高品質蓪草紙,外銷改善百姓生活。

       1924-1932年他發現野生稻、南庄橙,澤蘭等等

1933年回台北擔任帝大(後來的台大)熱帶植物藥效調查員,工作之餘仍持續推動濱海原生林的保育,研究救荒植物。

       他將精華歲月貢獻台灣,令人感佩。

 

       另一台灣植物功臣-佐佐木舜ㄧ(1888-1961)他隨川上瀧彌來台灣調查植物,他發表台灣第一篇紅樹林的研究,認為紅樹林的分布與海邊的風浪與海濱的泥質有關...具有海岸線的穩定作用。

       1898年基隆港開始建造,佐佐木發現基隆紅樹林逐漸消失,他提出「築港工程與海岸防波堤的建造,將改變潮汐與底質,不適合紅樹林生長。紅樹林需要保育,以免颱風時海浪過大,造成潰堤,導致災害。」這一篇立下以濱海植物生態保育來防災的里程碑。

       「有紅樹林在的地方是台灣最美的海岸。」

       佐木到野外採集植物、製作標本,是日後台灣許多植物的命名,匯躍上國際科學舞台,不受質疑的證據。1918年他採集3萬個以上標本。

1924年他發表「台灣民間藥用植物」,記錄579種民間藥用植物。

       他認為造林的經濟利益,是不能取代原生林的價值。他始終相信紅樹林是最好的海岸防衛林。

       他致力國安林的保護,「造林的樹林種類必須先設山區水文氣象站。」1928年他出版「台灣植物名彙」記錄3582種植物,約佔台灣植物的三分之一,真是了不起的貢獻。他認為保護國土,山上要有保安林,海邊要有紅樹林,農田要有防風林,都市要有行道樹與公園造林。

他非常有遠見。

4/29從歷史的觀點來認識台灣水生植物的生態與文化上的重要性--王富美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張文亮老師

        今日的課與平常不一樣, 不在晚上而在下午, 因為是相當知名的講師, 原以為是因為太大牌的講師, 演講不斷, 擠不出時間只能在下午. 直到老師介紹說因為自己晚上9點就要睡覺啦, 晚上上課太晚了.

       上課前的引言及老師的自我介紹, 不得了, 今天真的是大咖講師, 人稱"布袋蓮王子" 的張教授, 上課內容輕鬆詼諧, 又接收到許多未曾接觸過的話題, 收穫滿滿.

        張老師上課說話速度超快, 完全跟不上他的節奏, 所以要記筆記很難, 他說因為這樣, 學生才會覺得他很厲害啦. 所以以下內容僅是個人片段紀錄.

在野外看到水生植物變紅, 有經驗的人不需經過檢測, 就可依此初步判斷, 河川受到汙染, 因為含氮量偏高.

挺水性植物植物淨化水質的前三名

1)     布袋蓮: 這種為大家所懼怕的水生植物,其實是很好的淨化水質的植物,還經過美國太空總署研究, 可淨化太空人的尿液. 但因為非常容易外溢而使水庫水面為其占滿, 所以使人非常頭疼. 其實布袋蓮雖是水生植物, 但可沉在水底成陸生植物,所以將水抽乾, 再把水放回去, 它就會因根已定在土裡浮不上去就會被淹死. 不可思議, 水生植物竟被水淹死.

2)     浮萍: 嘉義縣並無汙水處理廠, 但全國最好吃的蚵仔竟在嘉義的東石, 而未受汙染? 主因為使用浮萍來淨化水質. 一兼二顧, 除可淨化水質之外, 浮萍一年可採收多次, 採收後的浮萍(一年可採收9)可拿來餵食金寶螺, 外銷法國成法國人的珍貴食材.

3)     水芙蓉: 雖是可淨化水質,但因孓孓會吸附在上面,故較不適合.

 

水生植物的眼子菜耐低溫/沖刷, 可防溪流沖刷.

三芝地區的茭白筍有名, 當初會種植是因拿來當防風牆.

水筆仔則可抗浪, 社子, 竹圍一帶無堤防是因有水筆仔.

老師也分享許多退休後帶小朋友的心得

爬藤類植物完全沒有壓力, 因為它攀附在其他人身上, 把壓力釋放給別人啦.

 

台北市文山區的空氣及地質最好, 早期大陸安溪高姓人家到木柵種茶.

而瑪東溪的石頭最好, 將石頭泡水拿出曬36小時, 若很乾則表示好的石頭,

若是濕的, 則表示有許多孔隙, 則為爛石.

 

之後老師又特別以幻燈片介紹兩位對台灣植物界貢獻相當大的日本人:

給台灣小草命名的島田彌市 及 台灣森林保護的功臣佐佐木舜.

4/15綠屋頂介紹與建置--吳德元 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羅國卿老師

.綠屋頂是減少都市熱島效應和海綿城市的低衝擊設計可以。

    1.增加都市中的植被面積。

    2.減少建材表面的反射率。

. 建築綠化的好處:

    1. 過濾微粒子。

    2. 減輕噪音。

    3. 防日光直射與風。

    4. 產生氧與濕氣植栽直接影響到微氣候。

   5. 降低約30 % 能源消耗。

   6. 吸收二氧化碳。

. 設計綠屋頂時應考慮

   1. 安全,載重,防墜。

   2. 排水

      (1)落水頭,排水孔。

      (2)洩水坡度,大於3度以上。

   3.地理風水:陽光,空氣,水源,樓層高度 。

   4.使用者:社區住戶, 大眾,學生,鳥蟲,老天爺。

   5.需求: 休憩, 生產,生態, 隔熱,其他。

   6. 經費:預算。

. 屋頂綠化簡易步驟

   1.確認屋頂的防水現況 :一般會將屋頂排水孔塞住,放水積高至510公分 持續48小時,以觀察室內有否漏水問題 。

   2.鋪設阻隔板模:在防水層上方鋪設阻根層,防止將來植物竄根。

   3. 全面鋪設蓄排水板:防水與阻根沒有問題後,可以開始鋪設蓄排水板, 蓄排水板是可同時蓄水兼排水之用,以花盆為例等於是自動給水花盆的功用。

   4. 鋪設植生不織布:植生不織布可通氣,並使土壤保留不留失,且能過濾排水不阻塞 。

  5.鋪設屋頂輕質土與自動澆灌設備 : 屋頂應使用輕質土壤以減輕建築負擔且應依80%無機質與20%有機質調配而成, 自動澆灌設備則可分為噴罐及滴罐兩種。

  6.植栽:因環境高溫,風大,所以應依不 同地區與氣候慎選植栽種類。

. 綠屋頂的形式:

  1.盆缽式綠化:

    (1)使用盆器種植植物, 依容器造型及尺寸設計排列所形成的綠屋頂。

    (2) 樓板載重:大於等於每平方公尺250公斤 。

    (3)鑑置方法容易成本低,需高度維護,過去常見有盆栽缽式。

   2.薄層綠化:指在

    (1)屋頂上以滿鋪式建置綠屋頂,其覆土深度低於30公分。

    (2)樓板載重大於等於每平方公尺200公斤 。

    (3)平面式傾斜45度內的傾斜屋頂皆可施作,低維護管理,常見的有屋頂薄層綠化草皮搭配小灌木的種植 。

  3.庭園型綠化:

    (1)樓板載重至少大於等於每平方公尺450公斤,甚至依設計需求,需加強結構體的載重,利用小型灌木,喬木 地被植物等設計多層次的綠化,主要以美觀心賞及憩療為目的,其建置成本較高 ,景觀效果佳,在許多大樓建案常有露台或空中花園的設計。

. 常見的綠屋頂問題

   1.第一階段:

    評估規劃:風水環境,經費來源,養護人員。

   2.第二階段:

   維養管理:培肥管理,病蟲害管理。

   3.第三階段:

   成果分享: 作物與空間分享。

因此要做好綠屋頂,真的需要有基本的知識外還必須有錢,有時間去管理,否則很快就荒廢了,由此可知要完全推廣可能性很低,一般人僅能種植一些喜歡的植栽自我欣賞了。

4/8植物病蟲害生態防治--連紫君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孫岩章老師

        造成植物疫病蟲害的病、蟲、草、藥在台灣地區重要疫病蟲害未防治下,產量減產率影響到農作物產量及品質。所以土地上設施及機械.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品種改良.灌溉.施肥影響作物產量及品質的重要因素。例如蔬果葉菜類的損率達到80 % 以上如經及早診斷及防治損率可降5%,未防治損率30%,有效防治損率5%÷未防治損綠30%=83%,植醫經濟效益() =防治率×損率×產量×價格,83%×30%×123億元=31億元。然而策略進行疫病蟲害達到預防、監測、隔離滅絕選擇病蟲害繁殖力較低季節進行農林作物的種植,利用物理防治1.以光線輻射照射,2.熱療(以蒸氣進行土壤消毒滅菌),3.農產品運輸中底溫及冷凍,4.穀物降低濕度利用乾燥處理,5.利用淹水減低病蟲害,及雜草防除,水田與旱田不同作物輪作,農田中飼養家禽及家畜,利用植物相生相剋,制作堆肥醱酵完熟殺死雜草種子,覆蓋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基產品,從土壤清理不得在田地焚燒。所以藥就是毒、毒就是藥。中醫藥或西醫,說到病就是要用藥。然而在植物群也是一樣所以植物生態也必須防治病蟲害。綜合應用防治技術,避免或減輕疫病發生,加強農戶栽培與防治資訊。

4/8植物病蟲害生態防治--余棼蘭心得分享

授課講師:孫岩章老師

孫岩章教授講課內容非常豐富,讓我收獲滿滿。

病蟲害的管理策略,在降低病原菌初感染源,以及降低病原菌的傳播與傳播率。

常言「藥即是毒」,台灣使用400多種農藥,如何思辨、選擇蔬果非常重要,以免危害身體。

無毒藥劑成為當務之急,選擇策略視其毒性、藥效、安全、價格、便利性、無殘留、無抗藥性。

無毒農業常用非農藥防治資材,如苦楝油、煙葉、苦茶粕、無患子液、肉桂油、草木灰....等等。預防性藥劑則有硫磺粉、波爾多液、亞硫酸...等。

吃蔬果要新鮮、當季,從環保減碳來說要在地,運送距離短的。

農場開放採摘,達到食農教育、增加收益、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流。入園常見套袋,是為防鳥害、日灼,也會見到使用夜間燈光誘集法誘殺蛾類成蟲。 農人的辛勞我們感念在心,更要大力支持友善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