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20130509薛富禎心得

壹、何謂昆蟲
一、昆蟲之定義
1)由體壁構成外骨骼,故體內無任何骨骼,肌肉長在體壁內側。
2)昆蟲的身體區分為:

Ⅰ、頭部:一對觸角、一對複眼和一組口器。
Ⅱ、胸部:分成前、中、後胸,並具有三對腳及二對翅膀。
Ⅲ、腹部:大約由十環節組合,尾端有生殖器,每腹節的兩側有氣孔。
以上昆蟲定義的各項特徵,仍有例外:例如有些昆蟲複眼退化,有些則另有單眼,有些昆蟲的幼蟲無腳或成蟲無翅膀……。
二、昆蟲之類型
由於昆蟲的種類不同,生活樣貌亦有別,因而變態也不一致,其類型如下:
1)無變態類:如衣魚,其幼體除大小之外,形狀習性極似親體,通常稱之為無變態。此些昆蟲幼體謂之仔蟲。
2)有變態類:
Ⅰ、直接變態:又稱不完全變態,即在生活史中缺少蛹期的變態,可分三類:
a)漸進變態:幼期時,除了翅及生殖器外,形狀習性與成蟲頗為接近,而其變態以大小變異為主,如蝗蟲、椿象等。此類幼期個體謂之若蟲。
b)半行變態:幼期之形態、生理、生活環境與親體完全不同,如蜻蜓等。其幼期個體謂之稚蟲。
c)前變態:與半行變態類似,稚蟲末期的形態極似成蟲,謂之亞成蟲。無蛹期。
Ⅱ)、完全變態:生活史中具有卵、幼蟲、蛹、成蟲四期,如蝶、蛾、金龜子等。
貳、大臺北常見的昆蟲與菁山苗圃物種
▲虎頭蜂:有嚴密的社會組織,最具危險性的是位於腹末之螫針。
▲長腳蜂:此種蜂不會無端攻擊人,只要不去碰觸蜂巢,可緩步前去近距離觀察或拍照。
▲細腰蜂:此類蜂無社會組織,但母親會替後代築舒適安全的巢,巢型很像古人釀酒用的酒壺,體積小卻很精緻。
▲蜜蜂:和虎頭蜂相同,具有嚴密的社會組織,蜜蜂雖有毒針,卻相當溫和,除非遭遇侵犯,否則不會隨意螫人。蜜蜂螫人後往往無法抽回毒針,而將之留在人的皮膚上。
▲黑腹虎頭蜂:俗稱虎頭蜂,台灣常見有7種,本種又稱黑尾仔、雞籠蜂、黑腹天鵝絨虎頭蜂、 絨毛胡蜂、黑虎頭蜂等,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3-4月初巢築於接近地面的土穴,5-6月族群龐大後會遷移到約10公尺的大樹上 ,巢口面對寬闊的空間,巢型球狀,逐巢快,只要數個月就能造出如藍球般大小的巢,冬天牠們會分散至地底越冬,等春天暖和季節再回到原來的巢裡群聚。習性凶猛,受到騷擾時,會攻擊任何移動的對象,為台灣最兇猛的虎頭蜂之一。攻擊性強.
▲臺灣大虎頭蜂:為臺灣最大型虎頭蜂。喜築巢在樹根基部中空處。
▲棕長腳蜂: 本種為台灣最大的長腳蜂,又稱棕馬蜂,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於4-8月常見於花叢獨自飛行,翅膀震動的聲音很大,民間有人抓此蜂浸酒當補品。
▲黃胸泥壺蜂:屬於寄生蜂類,分布於低海拔山區,雌蟲銜水至鬆軟的沙質地面上,以口將水與沙攪拌成泥球,再銜起泥球飛往牆壁或樹林間築巢,巢型為酒壺狀,待巢穴完成後,雌蟲會獵捕鱗翅目的幼蟲入巢並產卵,最終再以泥球封閉巢口,幼蟲孵化後便以巢內的幼蟲為食寄生。
▲蛛蜂::是獵捕蜘蛛的蜂類,臺灣大約有130種。最常見的是黃帶蛛蜂,於春、夏季常見到其獵捕高腳蜘蛛的生態戲碼。
◆臺灣亦產毒蜘蛛,就一般而言,蜘蛛皆有毒性。
1、赤背寡婦蛛(紅背蜘蛛):為黑寡婦毒蜘蛛的親戚,也是台灣最毒的蜘蛛,主要活動區域為荒郊野外,多生長在低海拔偏乾的草叢中,以昆蟲為主食 。
2、臺灣長尾蛛(上戶蜘蛛):出沒於山區,在台灣的毒蜘蛛中,體型是最大的,這種長尾蛛外觀最大的特徵,是尾部兩根長長的後絲,具有神經毒性,如果人被咬傷,對某些體質(蜂毒蛋白過敏)的傷者,會有致命的危險。春夏交替是蜘蛛出沒的季節,台灣長尾蛛除非是受到極大的壓迫,否則鮮少有攻擊人類的事件發生。
◆棕高腳蛛:白額高腳蛛較常見。
◆蜈蚣:又稱百足蟲、百腳蟲、天龍。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蜈蚣咬傷通常只有局部之症狀,只需症狀治療即可,一般並無大礙,但是在兩小時內的<自然毒素過敏性休克>之可能性,需特別謹慎。
◆蚰蜒:由於大部分的蚰蜒在叮咬人時,毒液無法穿透人的表皮,因此,其產生的疼痛或癢,有如被蚊子叮到一樣。蚰蜒的毒液太弱,症狀一般在幾小時內消失,然而,卻會讓對牠的微弱毒液有過敏的人的健康產生傷害,這點與蜈蚣相似。
◆浙山蛩:即千足蟲。體長約有十公分,體色黑色,各體節具橙紅、黑相間的環紋,頭部黑色,胸、背的黑色環節較寬大,各腳黑色,棲息枯木,草叢或土堆、洞穴等。
◆臺灣葉鼻蝠:基於鼻葉特化,同時也是超音波發出的地方,而命名。是最容易在坑道、洞穴中發現的蝙蝠。為臺灣吃昆蟲的蝙蝠中,體型最大的蝙蝠。由於不是保育類蝙蝠,故棲所常被人為干擾,嚴重影響其生存。
◆臺灣管鼻蝠:本種為台灣特有種。夜行性,以昆蟲為食。
◆白鼻心:白鼻心在極度緊張、興奮、或憤怒時,偶爾會發出一股和花生油類似的香氣,因此,白鼻心又稱之為 <烏腳香>。又由於牠們很喜歡吃水果,故又有果子狸稱號。此外,牠們也會吃老鼠、昆蟲、蝸牛或植物嫩芽等。
◆赤腹松鼠:因其腹部與四肢內側呈現栗紅色而得名,因有著一對堅硬的門牙,及一條與身體長度相當的毛茸茸尾巴,故又稱蓬鼠。由於大多在白天活動,所以在森林間的步道上很常見到。赤腹松鼠以植物的種子、果實、花朵和嫩芽為食物,偶爾也會捕食昆蟲,牠們習慣把多餘的食物埋在土裡儲存,但常忘記埋藏地點,而這些被埋在地下的種子,便有機會在隔年發芽,間接地幫助了植物的繁衍。在每年的春季,由於森林中赤腹松鼠喜愛的植物較為缺乏,此時,便會出現剝咬樹皮的行為,將樹木的枝幹啃咬出一條條的痕跡。
◆黃嘴角鴞:身長約15公分,為小型貓頭鷹,棲於山區濃密之森林中,以林中的小型動物為其獵食的對象。畫伏夜出,為夜行性的鳥類,通常都單獨活動。
◆領角鴞: 夜行性猛禽,白天停棲於枝葉繁茂的樹叢中休息,入夜後出來活動。嘴爪彎曲銳利,以獵捕昆蟲、小鳥和小型哺乳類為食。警戒時會豎起角羽。以樹洞營巢最常見,但也會利用檳榔葉的基部築巢。
◆大冠鷲:又名蛇鵰、蛇鷹,屬中型猛禽。主要以蛇、蜥蝪等爬蟲類為食、也會獵捕小型鳥鼠類。築巢在森林近水邊的樹冠,鳥巢以樹枝條構成,且一巢只生一個蛋。大冠鷲高約5575公分,成鳥背面和後頸為黑褐色,胸部及腹部和翼下為淡褐色,胸腹有白色斑點,停棲時可見明顯冠羽,於高空飛行時,翅膀開展保持以淺V字型翱翔,尾端和翼下後緣為黑色,有一條白色橫帶。大冠鷲鳴叫聲是「呼、呼、悠悠阿」,聲音高昂,利用熱氣流盤旋飛上高空。
◆黃頭鷺:身長約50公分,全身白色,嘴喙橙黃色,腳黑色。有夏羽:頭、胸、背有橙黃色羽毛。在樹林間集體築巢,常與小白鷺和夜鷺共同形成繁殖集團
◆黑冠麻鷺:成鳥有黑冠、臉部和頸部為紅棕色,背部為暗紅棕色,腹部有細條紋,翼黑。亞成鳥是灰棕色有黑和白色斑點,並且下部有斑紋。
◆皇蛾:為臺灣體形最大型的蛾,幾乎是世界最大型蛾類、雌蛾最大展翅長度記錄為31公分
◆大蚊: 外形如一隻巨大的蚊子,俗名大蚊。不具刺吸式的口喙,既不會叮人吸血,更不會傳播疾病,是一群益多於害的昆蟲。
◆鐵線蛇:為小型蛇類,最長不超過40公分,棲息林木底層的落葉或枯木堆中,為穴居型的蛇類。
◆斯文毫氏游蛇:棲息於山區和較為潮濕的環境。性情溫馴,受刺激時頸部呈上下扁平,無毒性。白天活動.以蛙類為主食。卵生。臺灣特有種保育蛇類。

◆台灣鼴鼠:台灣特有亞種,體長約12公分,有著圓桶狀的身體,前肢如同鏟子,可輕易將土壤撥開,於土壤中行進,並且在土壤中尋找蚯蚓及小型昆蟲為食。因其長年生活於地下,故眼睛早已退化,但仍活動迅速,警覺性高,因此不容易發現牠。在田園中,是經常會危害菜園裡種植菜苗的鼠輩。俗名又稱做悶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