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20130509林子涵心得

今天的課程又是受歡迎的阿峰老師,要介紹菁山的動物前,要先認識台北市常見的昆蟲,本次只挑有毒的昆蟲介紹。
第一張是胡蜂,溫馴的有毒。在下面走來走去是不會理,除非去碰觸。我們可從蜂巢分辨攻擊性,蓮蓬頭的蜂巢通常不會主動攻擊,虎頭蜂的則會。

老師放兩張照片來區別蟻窩跟蜂喔。舉尾蟻蟻巢會包覆樹枝,低點的地方可能是棘蟻巢。棘蟻的刺會長在腰部,舉尾蟻則無。虎頭蜂的蜂巢是懸吊又有虎斑花紋,有出入洞口。但請注意,不是每種虎頭蜂的攻擊性都那麼強。
最常見又跟我們最接近的是黃腰虎頭蜂,特色是有節黃色,比起其他種虎頭蜂攻擊性不強。除非大動作的揮舞才會被攻擊。蜂巢可以比籃球還大,
虎頭蜂要用毒液殺死你不可能,要超過兩百隻才有可能殺死一個人。
虎頭蜂可以螫好幾次,不像蜜蜂只能螫一次。當蜂停在身上且停很多隻,表示不是要驅離是在吃鹽分,也就是汗水。若要驅離是會在旁邊繞而不會停在身上。停著讓蜂吸完就會走,如果你去驅離就可能會被攻擊。其對顏色反應不大,對動作跟味道反應比較大。虎頭蜂在秋天是最兇的,因為該時期是最後一批誕生的有生殖能力的蜂后,如果此時把蜂巢打下,這個蜂群就滅亡。
黃腳虎頭蜂,其特色是六隻腳末端都是黃的,吃小蟲子,鱗翅目的幼蟲。在台北近郊低山區就有,比較不會在住家、學校或公園看見,蜂巢會比黃腰虎頭蜂要大,當然蜂巢越大蜂越多,攻擊性比黃腰強點。
黑腹虎頭蜂,台北的山區很多,攻擊性很強的,大約五十公尺就會發動攻擊。若有虎頭蜂攻擊人的新聞都是這蜂引起的,其體型很小,但蜂巢卻比黃腳的大,攻擊時會飛過來用毒液噴眼睛。
雖然這蜂很兇,也是有天敵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蜂鷹。蜂鷹的毛很硬是緊貼著的,所以蜂鑽不進去也很難停得住。其鼻孔是扁縫隙,就像戴潛水鏡一樣。爪子很長很直,通常會用爪子衝撞蜂巢再吊著去啄蜂蛹。基於這些構造讓牠們有能力去抓兇狠的黑腹虎頭蜂。我們平常若看見破掉的蜂巢都是蜂鷹吃掉的。
台灣最大型的虎頭蜂是台灣大虎頭蜂,有指頭那麼粗,是在地上中空樹根築巢。比較危險是容易不小心踩到。距離很近還是不會過來驅離的。牠很喜歡去養蜂的地方,鑽進去抓蜂蛹甚至會咬死蜜蜂,所以養蜂人很討厭台灣大虎頭蜂。常見養蜂的在賣蜂酒都是泡這種台灣大虎頭蜂。
棕長腳蜂,是蓮蓬頭的蜂巢,可以看到牠們餵食的狀況。接著是黃胸泥壺蜂,利用泥土跟唾液跟水做個很漂亮的茶壺,在裡面放很多蛾幼蟲塞滿後產卵封住洞口。讓幼蟲吃這些長大羽化成蜂,蛾幼蟲都是麻痺活體。同類型的也有會去抓蜘蛛的蛛蜂。這類型的幼蟲都不會一次將活體吃死,都先從比較無關緊要開始吃。
台灣是有毒蜘蛛的,蜘蛛都有毒,可絕對不會致命也不會痛苦太久。赤背寡婦蛛又名紅背蜘蛛,北部不容易看到。另一種是台灣長尾蛛又叫上戶蜘蛛,在台北近郊都有,很小一隻,不會結網只找天然的洞、路邊排水孔來織網鋪網。都是在洞口等東西吃,
來介紹被稱為喇牙的高腳蛛。棕高腳蛛會比白額高腳蛛大,通常不會結網,野外在廢棄屋、防空洞或碉堡出現。都是自主的跑來跑去找食物吃,會吃同類比較小的高腳蛛。白額高腳蛛比較多出現在住家,山區的住家會比較有棕高腳蛛。以前人會討厭喇牙是因為其被誤解會噴尿導致人們身體潰爛,實際上這是隱翅蟲惹的禍,與牠們無關。
蜈蚣,繁殖時躲於腐木下,抱著直到幼體會獨立離開為止。是肉食的,不過老師覺得是雜食的,曾見過蜈蚣吃掉下來的果實。然後是長得很像蜈蚣的蚰蜒,近郊山區很多,通常體型都很大。其比蜈蚣溫馴很多,聽老師說他還沒碰過放在手上會咬,而蜈蚣則會。不難看到,會固定在一個點,像是樹的裂縫或碉堡裡。
馬陸有浙山蛩跟燕山蛩,山區很常見。紅黑相間是前者,黃黑或黑白相間則是後者。都是台灣比較大型的馬陸,吃素,會吃水果皮,經常可見趴在路邊或樹上吃苔癬。燕山蛩還很愛吃落葉。是絕對不會咬人,被抓僅捲起來,身體會分泌汁液很臭,如果去舔就會中毒,也就是不吃他不會中毒,我想沒人那麼無聊去舔吧?
老師一直強調了解動物就通常不會有問題,因為動物只會用肢體動作表示。
也再三說明如果對各種動物的毒蛋白沒有過敏併發症是不會有事的。建議冰敷減少疼痛,擔心的話再去醫院。
接著老師介紹在菁山苗圃觀察動物的器材,捕捉過台灣葉鼻蝠,是台灣最大型吃蟲的蝙蝠,其很好認,鼻子像被踩扁,醜醜的。補充一下,最大型吃水果的是狐蝠。還有捉過台灣兩種馬蹄狀的蹄鼻蝠,大蹄鼻蝠跟小蹄鼻蝠。也抓過台灣管鼻蝠,毛多較大,鼻孔像插了兩個水管,是抓蜘蛛為食,可不把網弄破定點咬蜘蛛往後飛走。牠不住洞穴,通常住有點翻起來的樹皮裡或卡在樹上的筆筒樹枯葉。會固定有很多個點時不時的換點住,通常都是一隻。
導入式陷阱,是運用這些生物撞到一個東西擋住會延著邊緣走的習性來導入只進不出蝦籠裡。捕捉過麗紋石龍子、印度挺蜥、斯文豪氏遊蛇等等,也有雨傘節。
麗紋石龍子在苗圃照得到陽光的地方就會看到其身影,會有五條金線身體是黑的
長大後顏色會變,側邊會有橘線條紋。是肉食的,很容易受驚,老師建議觀察最好時間就是一早麗紋石龍子在曬太陽的時段。
印度挺蜥,是原生種。不超過40公分,住在落葉堆下,通常不用陷阱是很難看到,菁山抓到很多次。斯文豪氏遊蛇,保育類,最好記的特徵是脖子有一個橫的很粗的黑斑。
菁山只看得到一種老鼠,台灣刺鼠,肚子整個是白的,像衛生紙那麼白,側腹的分界線很明顯。毛有扁扁硬硬的,不會刺傷。
最讓我有興趣的是自動相機只要走過去被偵測到就會被拍下來,雖說動物活動都有痕跡可看,但還是看到實景比較有意思。常拍到的就是竹雞,哺乳類的像是台灣刺鼠、鼬獾,特徵是尾巴短跟其白線拉到背後、白鼻心,尾巴很長且白線只到耳朵。至於白天最多就是赤腹松鼠,牠有多奇怪特別的聲音,有清晨、平常、傍晚還有遇到敵人時。
在菁山還看得到台灣鼴鼠,在步道旁不難看到很多挖掘的痕跡,這些隆起的痕跡若踩一踩又隆起表示牠還有在這裡活動。通常找蚯蚓或昆蟲幼蟲吃。尾巴很短,眼睛小小的,嗅覺很好,沒有外耳殼,只能感覺光線明暗,沒有視覺。牠很像糯米腸,毛摸起來很像絨布故身上不會卡土。爪子長且手掌厚實力氣很夠。是我最想親眼見見廬山真面目的動物之一!
菁山有兩種貓頭鷹,黃嘴角鴞跟領角鴞,前者比後者小。可從眼睛虹膜的顏色去區分。角羽是遇到警戒才會豎起,無警戒狀態臉是圓圓的,會在步道兩邊的樹上等東西吃。緊張時,角羽會豎起外,臉變小且身體變細,就像斷掉的木頭,而且很可愛的是眼睛不是全閉會偷看。
老師讓大家找尋睡覺的黃嘴角鴞,同時告訴我們牠很喜歡睡蕨類,一般覺得在樹洞是只有繁殖季才會。
菁山的天氣好時會看到大冠鷲,不像蒼鷹或隼其反應比較慢,只抓蛇、蜥蜴、澤蟹、蜈蚣等等動作比較慢的動物。老師特別提到上午比較容易看到牠食蛇,因為食物也喜歡早上起來曬太陽。
別忘了常見的黃頭鷺,繁殖季跟非繁殖的樣子可是不一樣的,繁殖季前的公鳥非常漂亮,但交配後就退色了。路上常看到的黑冠麻鷺,在公園、校園的都不怕人,但是在山上的會怕,興許習慣了人來人往的環境了,相信若是主動想去抓牠也是會逃走的。

由於時間又接近尾聲,不負阿峰老師精彩又豐富的經驗,學生們也很捧場的希望老師能講完。於是進入快速版本,分享的照片多是偽裝系,有水蠆、枯葉蝶、蛛型長角天牛。還有各種嚇阻天敵吃的方式,像是皇蛾的幼蟲有長刺長毛,讓天敵不敢吃,斜綠天蛾是眼斑花紋的,準備偷襲的天敵會因此認為被發現而停止偷襲。白薯天蛾,讓身體花紋破碎掉像迷彩服藉此混淆天敵的視覺。甚至有假裝是有毒的蜂,例如大蚊。不得不提的是黃頭螳蛉,其偽裝虎頭蜂,在花上面吃小蟲子,因為虎頭蜂是不會吃小蟲子,且天敵通常是不會去抓蜂吃。最後的結尾是長角蛉的幼蟲,偽裝系,其大鄂像捕獸夾,有鋸齒狀,是肉食性也是夜行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