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9/9
主題:今天參觀了全國第一家米粉教學博物館(老鍋農
講師:老鍋農場講師
志工:張語喬
這次的體驗讓我深刻感受到原來日常餐桌上常見的一碗米粉, 背後竟然有如此豐富的歷史與文化。 透過導覽與解說不僅讓我理解傳統與現代米粉製作的差異, 也學到草仔粿、紅龜粿等台灣傳統米食在米種選擇上的巧思, 收穫良多。
首先館內特別呈現了傳統米粉的製作過程, 早期阿嬤年代的米粉講求(純米)工藝, 必須將在來米浸泡磨成米漿再經過沉澱、壓乾、蒸煮, 最後用手工壓條成絲,並日曬風乾。這樣的製程耗時費工, 但成品帶有濃厚米香口感紮實,而有嚼勁。傳統米粉雖然產量有限, 但每一口都能吃出製作的用心。 隨著時代進步農場也介紹了現代化的米粉製作也讓學員實際操作米粉 ,每人會自己製作打包親手做的米粉, 更能深入了解現代機械化的引入製作效率大幅提升, 不需再完全依賴日曬與手工。
現代米粉中常會添加玉米澱粉或樹薯粉, 不僅能提升彈性與耐煮性也讓外觀與口感更加穩定,對比之下, 傳統與現代製法各有特色也減少了人力的支出。
除了米粉還參與了紅龜粿、草仔粿的體驗, 尤其是了解了兩者的用米差異。草仔粿多以在來米磨漿製作, 在來米黏性較低,蒸後能呈現軟Q口感非常適合包裹蘿蔔絲、 豆乾等鹹餡。而紅龜粿則以(糯米)為主, 糯米黏性高能輕易壓模成型。
這趟參觀讓我明白,看似平凡的米粉與粿食, 其實承載著歷史文化與生活的痕跡。傳統的製程保存著手作精神, 現代的轉型,則展現了科技與時代的融合。無論是米粉、 紅龜粿都讓我體會到台灣米食文化的獨特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