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20130613薛富禎心得

:臺北誕生
   大約在400-200萬年前,由於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的關係,隨著臺灣浮出海面,臺北也誕生了。

:臺北盆地形成
   280萬年前至30-50萬年前,全是丘陵地的臺北北側,陸續發生火山噴發的現象,最終形成今日的大屯山系,亦即陽明山國家公園最主要的範疇。回溯30-50萬年前,最後一次火山噴發的時代,陽明山地區理應光禿一片,其後來的生態,推斷來自南側的低海拔沉積岩丘陵地。約自30萬年前至6萬年前,當今之盆地與丘陵交接處的數條斷層,曾經頗為活躍,並且也由於地殼變動,促使臺北中央的丘陵地區逐漸陷落,遂形成臺北盆地。
:植物進駐
   地質史上的冰河期,大約發生在200萬至1萬年前,該時期亦是臺北經歷火山噴發與盆地陷落時刻,諸多古老生物經過臺灣海峽陸橋進入臺北,30幾萬年來,人類由非洲東岸往東遷徙的大移民潮,或
許在數萬年前,也有機會進入臺北。1萬年前冰河期結束後,地球溫度普遍變高,高緯度地區的冰亦逐漸融化,造成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由淡水河口倒灌,進入臺北盆地,將當時的臺北形成名副其實的臺北海灣,許多海邊植物亦藉著海流,駐足臺北盆地。今臺北近郊常見的海岸植物,應與此一時期相關聯。譬如,芝山岩東炮台的搭肉刺、大龍國小校園內年代久遠的魯花樹,與臺灣大學校園中自行長出的數棵沙朴,皆是海灣時期遺留下的證據,而沙朴正是海岸沙丘或海邊荒地的指標植物。
:臺北經濟發展
   1860-1890間,眾多歐洲人往返淡水與臺北,將臺灣茶葉輸往國外,帶動了臺北的經濟發展,當時種茶行業蔚為流行。其間肇因森林環境中無法種植茶樹,而將蓊鬱森林砍伐。臺北近郊森林的消失,亦造成之後日本人來臺,陽明山地區僅見到<草山>情況,甚或臺北少見百年大樹也與此時期的發展有關。
:臺北的生態
   全世界有三大雨林區,包括非洲熱帶雨林區、亞洲熱帶雨林區和美洲熱帶雨林區。生長在淡水河口的唯一紅樹植物--水筆仔純林,顯示臺北是世界熱帶生態往北分布的最北限。因為,以東南亞為主要產地的紅樹植物,當它由南方進入臺灣的南端時,可存活六種,北上臺南、嘉義時剩餘四種,到了新竹又減少為二種,及至臺北,因冬天氣溫低,只有一種可生存,足以證明,淡水河口的水筆仔,可以說是熱帶往北分布即將消失的最後一個腳印。
陽明山為北部一著名賞花區,海拔約400-500公尺,其景色與中南部海拔約2000公尺的阿里山相仿,主因是,臺灣有一種特殊的生態現象,亦即中央山脈中高海拔的生態到達北部,會下降至低海拔,謂之北降現象。故陽明山可見高山花卉,如櫻花、杜鵑花亦顯得格外悅目。又,加上火山地形,更呈現出高山氣勢,加上過往之人文背景,使得陽明山地景別有風貌。
:營造生態臺北

  臺北擁有的河口、河岸濕地、平野濕地生態,及具備全臺最大的火山地景,海拔不高卻擁有高山之特性,是全世界最有資格,發展成為生態城市的都會區。除此之外,在國家公園和都會區之間,臺北更擁有具古老生態實質的郊野公園,就整體而言,地質、氣候、生態、人文各種條件交織成臺北的地景,也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土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