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4/17- 吉祥植物栽種與病蟲害防治(黃淑華心得分享)

日期:2025/4/17

主題:吉祥植物栽種與病蟲害防治心得

講師:陳坤燦老師

志工:黃淑華


一聽到這個主題就令人愉悅,很想多知道一些相關知識.

老師選了十六類植物,這裡列舉十類:

(一) 開運竹

1耐陰,乾透再加水,不要永遠有水,要讓根部有空氣.

2要修剪新葉

3有的植物需要光線,如:朱蕉

                                                                          

(二) 千年木(龍舌蘭科  龍血樹屬  竹蕉家族)

 1檸檬千年木(顏色似檸檬綠)

從風水的角度看,葉子尖長的植物較不討喜

 2 香龍血樹(巴西鐵樹)

花很香 ,耐陰.

有樹幹者,不需一直澆水.

 3百合竹

生命力強,隨便插,隨便活.


(三) 銀柳(楊柳科)

  1 冬天採收

  2台語取諧音<銀兩>

      選飽滿者,有<剝銀兩>的吉祥意義.


(四) 發財樹(馬拉巴栗)

  1 耐旱耐陰

     2園藝手法:把90公分植株挖起來,取3根編成麻花,再種

        下去,就變成新的造型.

 

(五) 翡翠木(發財樹)

      1景天科

      2莖可扦插

      3  不可放室內


(六) 萬兩金(硃砂根)

       1 耐陰

       2五年後才開花結果

           須授粉,喜歡高濕度環境.

       3室內不太結果


(七) 鳳梨

        1種鳳梨頭,2年可長

        2  擎天鳳梨花開一天,苞片持久,可一個月.

        3  開花後會慢慢死掉,再從旁邊長出側芽兩三棵.


(八) 福祿桐(五加科)

         1 略耐陰,根不耐濕,可扦插.

         2 水多會有根腐病.


(九)

          1 桂花(木犀科)

            耐修剪,葉易有褐斑病.

        2 土肉桂(樟科)


(十) 金桔(大吉大利)

         1四季橘(果長)酸

             產東南亞 .高雄

         2 金棗(果圓)

              產江南.宜蘭等


好名字令人愉悅,不論是植物.動物.物品等,好名字總是令人

充滿希望.喜悅和信心,周圍充滿吉祥植物,生活也會吉祥如意喔!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9/9 - 戶外研習課程 (余棼蘭心得分享)

 

日期:2025/9/9

主題:老鍋休閒農莊-戶外研習心得

講師:老鍋農場講師

志工:余棼蘭

戀戀古早味米食的體驗

  童年朗朗上口的俚諺語

「一的炒米香

    二的炒韭菜

    三的強強滾

    四的炒米粉」

新竹米粉的高知名度,吸引大家前去體驗。

  車子抵達老鍋休閒農莊,放眼望去木架上鋪曬著米粉。

  據新竹市志記載

「五胡亂華,華人南遷閩浙,以稻米搓而食,即當今之米粉也」

因大陸北方人習慣吃麵條,到了產稻米的南方就以米仿製成條是米粉的緣起。

      許多米粉業耆老説祖先來自福建會安,在大陸就以做米粉為業。由於新竹的地理優勢,每年超過200天以上有風利於米粉的曝曬風乾。

    大家依照農莊人員的解說DIY,將分到的米粉披整齊放入木格子,送去烘熟。裝袋再放入油包、調味料。封口。每人做5包。

    然後做紅龜粿、草仔粿,和水攪拌、蓋模印等。體驗做粿的樂趣。

    爆米香則由師傅操作。我懷念數十年前,街頭巷尾常看到爆米香的車子,小孩子興沖沖的用奶粉罐裝米去爆。師傅加水、糖或麥芽糖、油,和好加熱「碰!」的好大一聲,然後桿平、分切。甜滋滋脆口的爆米香齒頰留香。

    參觀米粉工坊博物館,仿佛穿越時光隧道,對古早味的米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客家麻糬的DIY

需要手勁力道,做成後沾上花生糖粉吃起來特別香。

    走在砂灘防風林,黃槿、木麻黃等植物隨風搖曳,展露防風定砂的功能。

6支風力發電機巍峨聳立在缺電的現今貢獻它們的力量。

帶著DIY的成品和產發局送的芝麻麵和2包米粉賦歸,ㄧ趟知性的戶外研習,收獲滿滿,受益良多。

9/9 - 戶外研習課程 (王淑芬心得分享)

日期:2025/9/9

主題:老鍋休閒農莊-傳統米食體驗之旅

講師:老鍋農場講師

志工:王淑芬

聯合國宣布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 D G S」,其中多項涵蓋氣候、環境與生態等議題: S D G S的17項核心目標與行動分三大類概述,包含生態、社會、經濟:

分類1:生態。

生態分類為永續發展的基礎,意旨我們應珍惜愛護身處的環境,包含乾淨水源、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等議題,才能讓生態體系與自然資源生生不息。

分類2:社會。

社會分類為生態發展後的進階目標,意旨先滿足個人基本需求,再擴及群體發展層面。個人基本需求包含終結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群體發展者包含永續城鄉,以及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

分類3:經濟。

當社會能夠正常運作後,即可在上升到追求經濟發展的層次,先確保個人能夠擁有合適的就業機會,再促使社會達到工業化,鼓勵創新並規劃基礎建設,最後落實社會正義,包含減少不平等的情況出現、實施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老郭為讓大家對於新竹米粉有更深的認識,除展是百年前人力時代製作米粉的器具,及演進至民國出年皮帶時代簡單動力機器,至現代完全一貫化的自動生產。更詳盡的導覽解說,米食之杏之旅,讓大家對於新竹米粉有更深的認識。再將傳統米食——米粉、爆米香、草仔粿、紅龜粿、客家麻糬精油親自動手作,體驗古早阿嬤時代的美食,啟發大家對食物的尊重、共創更安全、永續的生活環境。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9/9 - 戶外研習課程 (簡瑞琳心得分享)

日期:2025/9/9

主題:老鍋米粉研習一日遊

講師:老鍋農場講師

志工:簡瑞琳

期待已久的新竹老鍋米粉一日遊,一大早6點多我已經到達了北市府,陸續老師也都來了,大家興高采烈的坐上遊覽車,往新竹方向。

新竹有九降風,米粉製作就和九降風息息相關。       解說員非常認真的解說以及環境的介紹,新竹米粉之所以有名就來自於老鍋米粉的渡台,先祖郭乾兄弟帶著郭泉等四個小孩,在清朝末年西元1858,從中國大陸福建省惠安市引進台灣。米粉製作需要稻米、水、強風。作為新竹米粉發源者老鍋米粉承襲著一百多年來的祖業,隨著時代的更迭,把新竹米粉更加發揚光大。

解說員非常詳細的解說,老師們也非常認真聽解說員解說,並且將我們分組。一路上帶領老師們參觀了,100多年前製作米粉的道具......等。

第一站,大家很努力的輪流用機器壓制米粉條,和自己製作的炊粉,分裝包裝,體驗做米粉的樂趣。解說員分組帶著我們去看爆米花的製作以及品嘗到現做的爆米花餅,並且DIY製作了,手作麻糬,大家非常賣力的在石臼器皿中,將糯米飯,輪流搗爛,成為Q彈好吃麻糬,每人一盒帶回來,家人也吃得津津有味Q彈好吃。

DIY製作用桑椹葉汁,和糯米糰攪和在一起,有紅色草龜,包的是紅豆餡,有製成綠色和草龜內餡包蘿蔔絲,DIY自己包餡料有甜的有鹹的,這是老一輩的長輩才會做的,今天我們自己動手做出古早味的草龜大家做得不亦樂乎。

    走進防風林雖然天氣熱,聽解說員認真解說,防風林,對海邊的重要性以及認識防風林的植物,和風力發電的優缺點。

    DIY製作真的是太有趣了體驗不同的美食做法回家滿載而歸的伴手禮,請女兒回來幫忙帶回家分享,製作了米粉也是請女兒帶一些回去,同事一人一包自己留兩包,可能是自己是做的米粉,拿去煮米粉湯感覺特別的好吃。

   感謝台北市政府和七星主辦的志工研習一日遊感謝工作人員的一路陪伴和照顧大家,讓所有老師們收穫滿行囊。

9/9 - 戶外研習課程 (張語喬心得分享)

 日期:2025/9/9

主題:今天參觀了全國第一家米粉教學博物館(老鍋農場)。

講師:老鍋農場講師

志工:張語喬

這次的體驗讓我深刻感受到原來日常餐桌上常見的一碗米粉,背後竟然有如此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透過導覽與解說不僅讓我理解傳統與現代米粉製作的差異,也學到草仔粿、紅龜粿等台灣傳統米食在米種選擇上的巧思,收穫良多。
首先館內特別呈現了傳統米粉的製作過程,早期阿嬤年代的米粉講求(純米)工藝,必須將在來米浸泡磨成米漿再經過沉澱、壓乾、蒸煮,最後用手工壓條成絲,並日曬風乾。這樣的製程耗時費工,但成品帶有濃厚米香口感紮實,而有嚼勁。傳統米粉雖然產量有限,但每一口都能吃出製作的用心。隨著時代進步農場也介紹了現代化的米粉製作也讓學員實際操作米粉,每人會自己製作打包親手做的米粉,更能深入了解現代機械化的引入製作效率大幅提升,不需再完全依賴日曬與手工。
現代米粉中常會添加玉米澱粉或樹薯粉,不僅能提升彈性與耐煮性也讓外觀與口感更加穩定,對比之下,傳統與現代製法各有特色也減少了人力的支出。
除了米粉還參與了紅龜粿、草仔粿的體驗,尤其是了解了兩者的用米差異。草仔粿多以在來米磨漿製作,在來米黏性較低,蒸後能呈現軟Q口感非常適合包裹蘿蔔絲、豆乾等鹹餡。而紅龜粿則以(糯米)為主,糯米黏性高能輕易壓模成型。
這趟參觀讓我明白,看似平凡的米粉與粿食,其實承載著歷史文化與生活的痕跡。傳統的製程保存著手作精神,現代的轉型,則展現了科技與時代的融合。無論是米粉、紅龜粿都讓我體會到台灣米食文化的獨特價值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7/3 - 認識蜘蛛 (簡瑞琳心得分享)

 7/3認識蜘蛛心得報告-簡瑞琳


蜘蛛聽起來就有一點恐懼感,因為小時候,在鄉下常常看到黑寡婦背著一個卵囊,大人看到,就會用掃把把它掃出去,不然趕走牠,這時親眼目睹從卵囊中,許多小蜘蛛都跑出來,嚇得我哇哇叫,也常看到長腳的寡婦珠蛻殼腳,在牆角屋簷下有不同的蜘蛛結網,黏住了蜻蜓,黏住了蝴蝶,飛娥.....等昆蟲。赤背寡婦珠,台灣話叫做(喇亞),大人說被(喇亞),灑水到尿,紅腫,要用土蜂的巢,加上米酒,往痛處貼,才會好。鄉下長輩就會已毒攻毒,上了羅老師的課,才知道是皰疹病毒,所以對蜘蛛就有一種恐懼感,牠有八隻腳跑得特別快嗎?可能被我們嚇跑吧!

   蜘蛛是人類聚居地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也是造成咬傷與中毒的元兇之一,許多人也有蜘蛛恐懼症。全世界

蜘蛛種類繁多,全世界已多達4400種,臺灣的蜘蛛則估計有1000多種,其中有研究命名的約450種。隨著種類、性別的不同,蜘蛛在樣貌、構造、大小等方面也有所差異,但大致上都具有以下特徵:外骨骼、兩個體節、八隻眼睛、一對觸肢、四對足、都會吐絲。

以前我都以為蜘蜘蛛會吐絲,會結網,上了羅老師的課才知道,不一定每種蜘蛛會吐絲,都會結網?牠們捕捉獵物,都會吐絲?牠們分為喜歡在固定區域結網捕食的造網型蜘蛛,與經常在地面、草叢堆徘徊、捕捉獵物,卻不結蛛網的狩獵型蜘蛛兩類。

     蜘蛛的腹部有絲疣,絲疣上連接著絲腺,蜘蛛可以通過絲腺分泌不同功能的絲。 蜘蛛可以控制吐絲的量和絲的種類,用於不同的目的。 

例如,有些絲用於建造網,有些用於捕捉獵物,還有些用於包裹卵。 

    在自然步道協會也上過蜘蛛的課程,到野外認識蜘蛛,最常大型蜘蛛就是人面蜘蛛,參加攝影社後對蜘蛛結網的露珠兒,特別感興趣,而且也特別觀察各種蜘蛛所結網的型態不同,對蜘蛛絲的好奇,每一種蜘蛛所結的網,有所不同,都非常的可愛,我會去捏捏摸摸蜘蛛網,觀察蜘蛛結網的過程,蜘蛛很聰明會利用空飄擴散,利用絲和大氣,蜘蛛絲有橋絲、框絲,軸絲,螺旋絲的等,家長也曾經送我毛茸茸的比手掌還要大的寵物蜘蛛,我還要去買活蟋蟀給,寵物毛蜘蛛吃,我就開始養蟋蟀,哈我對蜘蛛一點都不害怕了,     

羅老師講課非常的精彩,課程準備的非常豐富,同學們都非常認真聆聽和互動,讓我收穫良多。

感謝七星和市政府,為我們舉辦的進修課程,也非常感謝,課程有些排在暑期時間,讓平日不能上課老師也能夠上進修課。

7/3 - 認識蜘蛛 (王富美心得分享)

 日期: 114.07.03

老師: 羅美玲

題目: 認識蜘蛛

紀錄: 王富美

 

 

今天的課太精彩了, 蜘蛛-常看到,既孰悉又陌生, 時常路過就忽略了,但透過老師的鏡頭卻相當有趣.

 

八隻腳的蜘蛛不是昆蟲, 八爪蜘蛛在織網時八足並用, 一隻拉, 一隻攀住, 一隻要把另一條網拉過來….看得眼花瞭亂, 卻織出一張經緯分明的美麗網, 還知道先搭起強度大的橋絲,框絲,軸絲如建房子的鷹架, 再在這些鷹架上續建黏性極強的螺旋絲, 遇上擋路的絲就把它吃下回收, 因為這可是高蛋白的來源(不知人類是否也可吃蜘蛛絲來補充蛋白質)

 

還有可吐絲到對面攀住東西作為支柱, 就如救護人員拋繩到對岸般, 太神奇了.

 

蜘蛛絲的強韌度非常適合人類拿來做許多用途, 如防彈背心, 可惜取得困難, 又無法以人工方式製作出來.

 

食物: 捕到食物時萬一才飽餐一頓, 巴度還很撐, 但絕不能放棄上門的美食, 那行, 就吐絲把食物包得牢牢的(那動作簡直如我們用膠帶一圈圈捆牢貨物般) 打包回家吊在廚房慢慢享用.

 

原來並非所有蜘蛛都會織網, 也有以蜘蛛為食物的蜘蛛.

 

最後分享一段台灣螲蟷與蛛蜂鬥智的影片, 台灣螲蟷的家就建在地下, Y字形, 有前門,後門, 門還有設門擋, 從外觀上是很難發現的, 蛛蜂尋找台灣螲蟷為的是在其身上產卵, 但有時也會碰了一鼻子灰.

 

 

此堂課讓大家對蜘蛛有了更深的認識, 老師上課內容豐富有趣, 期待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