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3/7
主題:「認識常見蛇類」
講師:黃仕燁老師
志工:吳德信
今年第一堂上課,科長、七星執行長均到場關切並致辭。另外也討論到今年的志工服務的後續發展事情。產發局還提供精緻的餐盒。接著6:20準時上課。
課程主題:認識常見蛇類
講師:黃仕燁
講師是位專業的野生動物攝影師,也是七星的專任企劃師,經驗豐富。
全世界的蛇總共有15科
其中較有名的5科是:
黃頷蛇科,眼鏡蛇科,蝮蛇科,蟒蛇科,盲蛇科。
在台灣這5科都看得到。
蛇是一類無足的爬蟲類動物,屬於爬蟲綱。是蜥蜴的一個演化支,另有其它無足的爬蟲類如蚓蜥,蛇蜥等。
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長約15公分)以至最長的蟒科及蚺科。
所有蛇類都是吃葷的肉食性動物,且全身佈滿鱗片。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
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
蛇的另一個特徵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
牙齒構造:
後溝牙:毐牙位於口腔深處,毒液沿著牙上的溝槽流出,部分有毒的黃頷蛇科蛇類,擁有此類毒牙。
前溝牙:毒牙位於頭部前方,毒液沿著牙上的溝槽流出,眼鏡蛇科蛇類擁有此類毒牙。
管牙:管牙位於口腔前方,毒液經由牙齒内,管狀的通道流出,蝮蛇科蛇顃擁有此類毐牙。
舌頭 &犁鼻器:蛇使用舌頭來”
聞“味道,鼻子只有呼吸的作用,透過舌頭上下掃動收集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在收回舌頭,並使用梨鼻器來判斷氣味,分岔的舌頭能夠判斷氣味的方向。
感熱器官:蟒蛇跟蝮蛇用頰窩來趕熱的器官,可以就由此器官感應到紅外線,由此判斷溫度,即便一片漆黑中也能看到溫血動物(如老鼠)。
蛇的移動:
蛇類生物沒有足部,而是利用腹鱗及肌肉的縮放產生移動力。蛇的移動方式主要有四種,分別是蜿蜒式、侧行式、直蠕式和風琴式。另外在水中生活的海蛇,一般尾部都會像魚類尾巴般扁平,當海蛇在水中進行蜿蜒式蛇行動態時,尾部便可如鰭、蹼般充當划水的推進器。
蜿蜓式:是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蛇行移動手段。亦即「S」形的波浪式走法。這種移動手法是最多蛇類(陸地型及水行型亦然)所採用的,牠們會先從頸部位置開始,有規律地收放全身的肌肉,緩缓地把身體往前揉動,讓身體形成一條順暢的流線模式,達至前進的效果。
側行式:基本上與「蜿蜒式」一脈相承。
蛇行時,蛇類的頭部彷彿被「拋」向前方 (通常是往側面拋,這個步驟亦是蛇行中最需要使力的時候),然後身體如鞭子飛舞般跟上。蛇身有固定的擺動路線,前一段落完成路段,接著後一段落補上前一段落,每個段落都在適當的位置拐彎(拐彎幅度呈「丁」宇),重覆的動作讓整個蛇體慢慢走完其固有的曲線。蛇類進行蛇行時,腹部的麟甲會在地上留下清晰的痕跡,該痕跡能直接呈現出蛇的長度。
直蠕式:是為人熟知的蛇行移動手段,亦即「S」形的波浪式走法。迼種移動手法是最多蛇類(陸地型及水行型亦然)所採用的,牠們會先從頭部位置開始,有規律地收放全身的肌肉,緩緩地把身體往前揉動,讓身體形成一條順暢的流線模式,達至前進的效果。
多數蛇類都是卵生的,而且雌蛇都會在誕下蛇卵不久後便遺棄掉它們。蟒蛇則會在誕下蛇卵後以身體捲著它們,直至幼蛇孵化出來。除了偶爾為要增加體溫以助孵蛋因而需要曬太陽及喝水之外,雌性的蟒蛇都不會離開蛇卵。
蛇為變溫動物,體溫不足以孵卵,所以雌蛇會以反覆肌肉收縮的方式摩擦生熱來孵蛋。
有些蛇類是卵胎生的,蛇卵會保存在母體之內,準備孵育的工作。
有些蛇是完全屬於胎生的,例如紅尾蚺及森蚺。
分辨有無毒性的方法:「通常觀察其頭部,若是三角形狀,該種類便有毒,反之若是圓形便無毒」。但也不全是,還有一大類眼鏡蛇科蛇類並非「三角頭」;因此並不全面。
蛇是怎樣保護自己?
第一招:放臭氣
緊張時,蛇泄殖腔附近的腺體會分泌一些難間的味道,進而嚇走獵食者,王錦蛇因為常常使用這招,
台灣人幫他取了一個很貼切的俗名 “臭青母”。
第二招:偽裝。
第三招:裝死。
第四招:噴氣捍衛自己。
第五招:36計走為上策。
台灣毒蛇一共有16種:
六大毒蛇:百步蛇、鎖鏈蛇、龜殼花、眼鏡蛇、雨傘節、赤尾青竹絲。
稀有少見但可以至人於死的五種蛇:阿里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梭德氏帶紋赤蛇、羽鳥氏帶紋赤蛇、環紋赤蛇。
其他弱毒性的蛇:常見的大頭蛇、茶斑蛇、鉛色水蛇及唐水蛇。
台灣常見的四種海蛇:
黑唇青斑海蛇、黃唇青斑海蛇、闊帶青斑海蛇、飯島氏海蛇。
擬龜殼花:中小型蛇類,又名偽蝮蛇 ,棲息於台灣,中國的中低海拔闊葉林中,受到威脅時會將頭往後縮使自己的頭變成三角形來模仿百步蛇 ,龜殼花和鎻鏈蛇,無毒性情溫和以青蛙及小型嚙齒類為食。
史丹吉氏斜鱗蛇:小型蛇頻,為台灣特有亞種,又稱花尾斜鳞蛇,最當可長至90公分。體色多變.從紅褐色、綠褐色到棕褐色等顏色都有,樓息於山區闊葉林中,以蛙類為食,無毒、溫和但有些神經質,受到驚嚇,會張開皮摺來模擬眼鏡蛇。
青蛇:中型蛇、分布於台灣和中國,可以長到超過一公尺腹部為黃色、身上無任何條紋斑點、以蟲(蚯蚓)為食,無毒 、性情溫馴,常跟赤尾青竹絲搞混。
白梅花蛇:又名黑背白環蛇,中型蛇,可長到110公分。頭部呈橢圓形,體型細長、尾巴長且非常纖細,以鳥類、蜥蜴、鼠類為主食,多棲息在山區森林或少受干擾的開墾地,(全為大小平均的鱗片)。容易與雨傘節(背脊上有大塊的六角形鱗片)搞混。
台灣本土毒蛇的毒性總共有三種:
1.神經毒性:以神經麻痺為主要症狀,會癱瘓神經,使得神經無法傳導脈衝信號,會有眼臉下垂、流口水、肢體無力等表現,病人會因橫隔膜、呼吸肌麻痺造成呼吸衰竭而
死。眼鏡蛇,雨傘節皆有此類毒性且眼鏡蛇在咬傷處會造成局部組織的壞死及損傷。
2.出血毒性:會使得細胞破裂壞死,主要以肢體腫脹為主,此外會出現水泡,偶有血泡。有時會因為過多組織壞死堆積到腎臟造成腎臟負擔,進而變成腎衰竭,且應注意肢體腫脹引起的腔室症候群(局部因腫脹引起血液福環不佳,而造成附近組織壞死)。百步蛇毒的臨床表現則要加上出血性傾向,造成血小板下降,凝血時間延長。
百步蛇,龜殼花,青竹絲皆有此類毒性
3.混合毒性:會同時造成神經毒性和出血毒性的症狀。如鎖鏈蛇是台灣唯一有此類毒性的蛇種,除了以上表現之外,還會造成急性腎衰竭。
蛇咬處理原則(快速四步驟):
1. 記下or拍下蛇的樣子
2. 保持冷靜,讓傷口低於心臟。
3. 用彈性繃帶包紮。
4. 儘速就醫。
Q &A:
1.蛇都有毒?
A:世界上大約有接近3000多種蛇,只有300多種是毒蛇!也只有其中十分之一有毒。而其毒液只是為了獵食而已。
2. 蛇會追我嗎?
A:蛇用速度逃離危險而非追捕獵物。通常蛇遇到威脅時,會選擇快速的逃跑。
3. 世上最快的蛇?
A:黑曼巴蛇
同時他也是世上第二長的毒蛇,長距離移動速度可達時速18公里。瞬間爆發甚至可達時速23公里,使其成為世上移動速度最快的蛇。跟人的時速45公里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啊…
4. 最毒的蛇是哪一種?
A:內陸太攀蛇
是目前公認最毒的蛇 ,平時以老鼠為食,一次開咬的毒可以殺死100位成人,3000隻老鼠;但因為住在澳洲內陸的荒漠,再加上個性膽小怕生,所以很少有被咬傷的案例。
5. 世界上最大的蛇是哪一種?
A1.綠森蚺一住在南美亞馬遜的流域,水生禽鳥和哺乳動物為食,偶吃鱷魚或哺乳動物(如豬)
A2.網紋蟒—住東南亞的森林中,有時會跑到附近的村莊獵食牲畜。
兩者體長均可達6公尺以上且皆有吞食過人的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