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屬於環節動物門、寡毛綱,蚯蚓沒有眼睛、耳朵和鼻子,牠是利用皮膚去感覺光線、震動和氣味有環節,蚯蚓的分節多在80節以上。成熟的蚯蚓靠近頭部,有體節會瘉合成環帶。環帶上有雌孔,是蚯蚓排出卵子的地方。環帶的後方則有兩個雄孔,是蚯蚓排出精子的地方,雄孔四周常有乳頭狀突起,雄孔與乳突是分辨蚯蚓種類的重要依據。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以土壤中的有機物與植物的嫩莖葉為食。蚯蚓是一種很好玩的動物,牠們會吃泥土,然後排出可以增加土壤營養度的糞便。蚯蚓還會挖掘地道,使土壤變鬆。喜歡種菜的人都非常喜愛蚯蚓!馴龍高手.是大地的清道夫,它能快速分解廚餘,化垃圾為黃金,排出的糞土是有機肥,能改良土壤環境,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有機的廢棄物,並轉化成土壤的養分。所以對作物的效果比一般的堆肥要好。蚯蚓是在土中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日夜不停的鑽食泥土,使土壤疏鬆,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就是牠的身體即使被切斷了,斷的地方也會再長出新的身體。蚯蚓沒有牙齒,吃東西時是靠口唇挖土,再把泥土和食物吞入口中,經過食道,送到沙囊,沙囊磨碎食物,並吸收土裡的養分,不能消化的泥土和食物的殘渣就從肛門排出來。
1. 歐洲的外來種,體型偏小,環帶離前端較遠,25節左右、居住在土壤表面落葉腐質層、不耐高溫乾燥、成長快速生的多,愛吃有機質、不須吃土。它就是歐洲紅蚯蚓、正蚓科、
紅色扭動的蟲,可能是道地的歐洲種,對養殖蚯蚓的俗稱,每顆卵繭裡面平均有 2.5~3.8 隻的小蚯蚓,曾經記錄到一顆卵繭有高達 12 隻的小蚯蚓!只要 45~51 天就可以產生下一個世代。在人工養殖環境下,歐洲紅蚯蚓的壽命記錄可達四年半到五年,平均壽命也有將近 600 天。如果將歐洲紅蚯蚓放生到農田裡就會死光光,也只能當作肥料吧。
2. 印度藍蚯蚓是養殖上很好用的本土種,掘穴環爪蚓、巨蚓科,1930年代有記錄視為本土種,頭尾尖尖、環帶顏色較淺、大約13-17節左右、有明顯的背中線、體型中等瘦長,體表可看到藍色繞射光澤。顏色不代表它的特徵,至少在台灣存在百年、可能是原生種或已歸化為本土種的印度藍蚯蚓,環帶較前面,顏色較淺不膨大,表層型蚯蚓、喜歡有機質,濕熱的環境,卵繭1.0-1.1、本土養殖種成長快速.生得多,但沒人知道好好利用。如果想放生蚯蚓,又想兼顧環境生態,可選擇放生已歸化為本土種的印度藍蚯蚓,不要放恐有入侵疑慮的非洲夜蚯蚓。
3. 另一種蚯蚓,尤金真蚓,就是非洲夜蚯蚓,引進配種、體型中大、體表常有藍色繞射光澤,尾部越扁越細顏色越淡,體長 9~19 公分,環帶從13、14節開始到第18節,夜間常出土亂走,原產自西非地區,可在水邊、河邊或灘地發現,耐熱又耐濕,很符合台灣的環境,身形也較肥大,對環境的忍受力可能較強,因此一旦進入野外,很可能會排擠到原生種蚯蚓的分佈範圍,有入侵台灣生態的疑慮。卵繭 12~16 天就孵化,每顆卵繭裡面平均有 2~2.7 隻幼體。
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有太平二號,應是蚯蚓養殖業者把非洲夜蚯蚓跟原本養殖的「太平二號」混在一起出貨,甚至混在一起養。本來號稱「太平二號」紅蚯蚓裡,混入了或多或少甚至過半數的非洲夜蚯蚓。
在自然界裡蚯蚓會冒出地表,是一種現象,不要為了大地震的發生,大驚小怪對蚯蚓出洞有太多聯想。然而一般人對於蚯蚓的印象,是可以用來釣魚,養鴨、不管是大人小孩都不陌生。
近年來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壤的污染與棲地的破壞,台灣的蚯蚓數量越來越少,由於蚯蚓不屬於明星物種,加上人們對於土壤的不重視,蚯蚓的急遽消失更趨惡化。希望大眾把關愛的眼光投注在明星物種身上時,也能同時關心台灣這塊土地,與生活在這塊土地中的蚯蚓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