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臺灣蜥蜴類:
※壁虎科10種。
※石龍子科12種。
※正蜥科7種。
※蛇蜥科1種。
※飛蜥科5種。
2)大部分為卵生。
3)臺灣的蜥蜴沒有毒:
臺灣的蜥蜴物種當中,並未包含毒蜥科(含有毒液,據稱可以用做降低血壓,及糖尿病與一些癌症上的治療)以及巨蜥科(印尼的科摩多巨蜥,牠們的唾液中含有多種細菌,可以經由細菌感染而導致嚴重的腐爛傷害),因此沒有《有毒的蜥蜴》。
4)台灣民間盛傳「南部的蜥蜴會叫,北部的蜥蜴不會叫。」:
Ⅰ、全世界的蜥蜴當中,守宮科的蜥蜴是唯一會發出聲音的蜥蜴。其叫聲作用在於宣示領域、求偶與階級的建立。
Ⅱ、臺灣的蜥蜴物種中,包含了多種守宮科蜥蜴,其中以蝎虎(俗稱壁虎)的叫聲最為明顯,除了夜晚,白天也經常會躲在陰暗處,發出類似「嘖‧嘖‧嘖‧嘖」的響亮叫聲。
Ⅲ、壁虎是居家常見的動物,臺灣北部分布較多的壁虎為無疣蝎虎,而疣尾蝎虎則普遍生活於南部。
Ⅳ、臺灣的守宮科蜥蜴外型很相似,尤其是疣尾蝎虎與無疣蝎虎外型更是相似。疣尾蝎虎較偏好炎熱的氣候環境,因此臺灣南部的天氣正好適合,使得疣尾蝎虎的分布範圍多在南部;而無疣蝎虎對於氣溫的喜好度較低,因此就多分布在北部了。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近年來隨著交通的發展,以及南北搬遷等人為因素,使得躲藏於家具中的蜥蜴亦隨之南北遷移,因此也不再有南部才會聽到蜥蜴的叫聲的說法了。
※壁虎是典型的爬蟲類動物,於外觀上,常被誤認為與其族系相近的蜥蜴是同一種動物。
※與蜥蜴最大之不同點:壁虎在地面上可穿梭自如,於牆上能縱橫攀爬且暢行無阻。
5)壁虎的斷尾,是一種「自衛」行為。
Ⅰ、當受到外力干擾,或遇到敵害緊迫時,其尾部肌肉會產生強烈地收縮現象,而促使尾部斷落。其掉落的尾巴當中,由於還存有神經,因此尚能跳動些許時間。此現象,在動物學上謂之「自切」或「自割」。壁虎利用跳動的尾巴來轉移敵人注意力,趁機逃走。
Ⅱ、第一次「自割」的尾巴會跳動。之後,新長出的尾巴則無跳動情形。
Ⅲ、斷尾之壁虎尾巴再生力強,不數日即長出新尾巴。但再生之尾巴,易有生長歪斜情況,且新尾巴顏色較原生的尾巴淺。
6)壁虎的體色極易隨著環境而作改變:在淡色的環境裡,體色呈鵝黃色,身體晶瑩剔透,甚至都可看到腹內的卵和內臟;在顏色較深的環境中,體色成深褐色,背上還會有些小斑點。此種體色的改變方式是一種保護色,可降低被天敵捕食的危機而增加其存活率。
7)壁虎生殖方式與食性:
※為卵生。大多數壁虎每次均產兩個蛋,最多可達12顆。約30天孵化,雌壁虎大多有護卵行為。
※吻端生有卵齒,可自行劃破卵殼。卵齒約在一週後掉落。
※通常獨來獨往,繁殖季節雌、雄壁虎同行。雌壁虎有護幼行為。
※在牆壁上捕食小昆蟲,包括蚊、蠅、飛蛾、蟑螂、或蜘蛛等節肢動物。食物種類或許與壁虎沒有牙齒,嘴唇角質化有關。
※壁虎會將其蛻下的皮吃掉。
8)壁虎腳趾的特殊構造:
壁虎腳趾上的皮瓣生有細毛(極其細微,多達數百萬根之角質毛),無數角質毛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強而有力的黏著力量。這些皮瓣能緊緊吸附在牆壁上,使壁虎能在平滑的牆面上活動自如,甚至倒吊在天花板上,然而,當其碰上油脂時,其細毛吸附功能隨即失去作用。
9)由於壁虎無活動眼瞼,所以眼睛便由眼瞼所變成的透明薄膜保護,因此眼睛總是睜開的,但會利用舌頭舔眼球,以保持眼球的濕潤,並且舔掉灰塵。一般夜行性的壁虎,瞳孔都是垂直線型,宛如貓眼。
10)臺灣地區的壁虎:
※裂足蝎虎:以昆蟲為食,夜行性。分布於臺灣、大陸、香港、琉球。
※半葉趾蝎虎:夜行性。分布於臺灣東部、南部、蘭嶼、綠島。
※守宮:俗稱壁虎。普遍分布於灣臺低海拔地區及蘭嶼等地。
※蝎蜓:俗稱無疣蝎虎,足趾腹面具皮瓣,頭部無對稱鱗,棲息於建築物、草原、林地。夜行性,以昆蟲或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廣布於臺灣。
※琉球裂足蝎虎:分布於綠島、琉球。
※蝎虎:體色易改變。足趾腹面具皮瓣,頭部無對稱鱗,棲息於建築物、草原、樹林中、開墾地。夜行性,以昆蟲為食,常見於台灣各地。
※鋸尾蝎虎:夜行性,以昆蟲為食,孤雌生殖。
※史丹吉氏蝎虎:主要分布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為不常見之蜥蝪,孤雌生殖。
※蘭嶼守宮:俗稱菊池氏蛤蚧、蘭嶼壁虎。常見於蘭嶼各地。
※大守宮:俗稱蛤蚧。棲息於森林或住家內,以大型昆蟲、他種守宮或老鼠為食。為一種中藥材。
11)臺灣的蜥蜴:
※雪山草蜥:為臺灣特有種,臺灣最大型的蜥蜴。
※臺灣蜓蜥:為台灣特有種,分佈在二千二百公尺以上的中央山脈高山區。
※梭德氏草蜥:即南臺草蜥,號稱臺灣最美的草蜥,是臺灣特有種保育類蜥蜴。雌性蜥蜴體背均為綠色,雄蜥則通常為黃褐色。尾巴十分細長,喜棲息於草原或是灌叢的樹上及芒草堆中。
※岩岸島蜥:棲息於海邊礁石地區的潮間帶,日行性,以小螃蟹、小魚、小蝦海蟑螂等為食,尾巴常因遇敵或外力干擾而自割,會游泳。
※呂氏攀蜥:是臺灣目前五種攀蜥(呂氏攀蜥、牧氏攀蜥、短肢攀蜥、黃口攀蜥、斯文豪氏攀蜥)中,最晚被發現,同時也是最難找、最美的攀蜥。只侷限分布在宜蘭及花蓮中海拔的山區。體色很容易隨著周遭環境改變,遇到危險或發現有人接近時,會迅速改變其體色與斑紋,並移動身體,藏身在樹枝後方。
※綠獵蜥:中南美洲的保育類動物, 是一種生活在樹上的日行性大型蜥蜴,全長可超過一公尺,壽命可長達十年以上,幼年時期以昆蟲或小動物為食,成年後改為植食性。綠鬣蜥常被人作為寵物飼養,中國地區和部份美洲國家均設有養殖場,大量飼養綠鬣蜥做為販售用途。由於人為的飼養及不當野放,在臺灣已成為外來種,尤其在南部屏東及鄰近鄉鎮已見其繁殖族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